建築與藝術的結晶 | 史塔特科技中心 | Frank O. Gehry | Ray and Maria Stata Center | MIT, Boston, USA

 是建築還是藝術?或者兩者兼是?
Frank O. Gehry | Ray and Maria Stata Center | MIT, Boston, USA
沒有所謂「房子該有的樣子」,任何形式都可以被轉變成的建築設計。
第32號樓| 史塔特科技中心


MIT是當今世界最富盛名的理工大學,也許是學理工的人習慣以數字代替文字說明,MIT院內的大樓都以數字為名,雖然部份大樓也有「文字名」,如32號樓又名Ray & Maria Stata Center,是以捐助者的名字來命名,但學生還是習慣以數字稱呼。



史塔特科技中心 (32號樓)是1999年「MIT再造計畫」的一部分,
而當中的硬體建設計劃便是此建築設計的開始。
當你在想 所謂的房子所應該擁有的樣子時,你或許不能介紹現在眼前所看到的建築物。



32號樓為硬體建設的其中一個部份,主要容納人工智慧實驗室、資訊科學系、哲學系及語言學系等單位。校方請來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操刀,希望藉由大師之手提振校園建築品質,使學生們在實驗室裡也能發揮想像空間和冒險的思考,不為空間所約束,維持學校慣有的創新精神。



這座搶眼的綜合教學大樓,從裡到外,有曲面牆,有斜面牆,就是甚少垂直牆面,
教授得習慣在30度角斜牆旁做研究。
大樓裡沒有傳統筆直的走廊,走道忽寬忽窄,空間多變,穿梭各室據說像在走迷宮,離開研究室就走不回是常有的事。



外牆材料有磚,有鋁版,有不鏽鋼,類似時下流行服飾的「混搭」,
部份材料的「臨時性」讓人感覺建築尚未完成還存有活力。
Gehry曾提到,對於建築是不是藝術這類的問題他一點都不感興趣,
他不在乎個人或作品如何被歸類,對所謂的建築類型或風格更是不管,
他只管和業主充分溝通,做出自己滿意,業主也滿意的作品出來。 



這些設計手法看似天馬行空,然而Gehry並沒有陷入虛構的陷阱,也不沈迷於幻象的營造;
他打造了許多可以彈性運用的空間,以留白的方式允許教職員運用簡單方法改造或調整自己的所屬空間。Gehry喜歡被視為一個實際的、尊重空間需求、註意經費預算,對業主來說是有用的建築師,但別人怎麼看他又是另一回事。



外人眼中這個非一般,似建築由非建築的物體,
或許很少人懂得珍惜或是體會Gehry的設計,
在我眼中卻是建築界裏鼎鼎大名的大師作品,
建築的重點往往不是建築本身的完成品而是建築設計的過程。
我所欣賞的就是Gehry大師在建築設計的過程,如何將自己的概念一一诠釋出來,
或許這就是現在的我該學會的。

Comments